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地热资源储量巨大 亟待政策脚步跟上

来源: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8年12月28日,郑州地美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河南万江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召开“地热综合利用开发”国内地热龙头企业万江集团董事长陈泽民表示,将河南作为清洁地热能供

2018年12月28日,郑州地美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河南万江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召开“地热综合利用开发”国内地热龙头企业万江集团董事长陈泽民表示,将河南作为清洁地热能供暖的主战场,推动地热资源应用与发展,助力清洁地热资源在河南乃至全国范围的推广。

地热资源综合利用探索加快

工业的迅速发展,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减少空气污染、实现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寻找更清洁的资源被提上重要日程。

陈泽民在古稀之年再次创业,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地热领域。为了研究地热能源,陈泽民到过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正大力倡导发展地热能,中国可以用清洁可再生的地热能供暖摆脱雾霾天气,让老百姓用上质优价廉的暖气。”

据陈泽民介绍,目前对地热能的科普教育仍不够,人们对地热的了解较少。在多数人看来,天然气供暖清洁,但是天然气的存量有限,价格贵。而选择地热能供暖,不仅不受国家供暖日规定,供暖时间灵活,且价格低廉,相比传统能源,地热能的开发和使用成本平均要低30%。

加大措施促进地热资源开发推进

地热能是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我国地热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国家政策对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也不断加码。《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地热供暖(制冷)面积累计达到16亿平方米,中国地热能年利用量折合7000万吨标准煤,地热能供暖年利用量4000万吨标准煤,并且“十三五”时期,地热能利用增量将占非化石能源增量的三分之一。

政策助推加上地热能源自身的优势,各地区对地热能的开发热情正不断增加。据《中国地热能发展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水热型地热能供暖建筑面积超过1.5亿平方米,其中山东、河北、河南增长较快。

与此同时,河南省参事室李松岭、王鲁豫等专家《关于尽快利用地热能解决郑州市“火电围城”困境和供暖热源不足的调研及建议》指出,有关部门对地热供暖认识不足,推进缓慢,地热供暖政策未能尽快落实,地热供暖项目市场准入难,抑制了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地热资源的积极性,影响了地热资源的开发推进。

专家建议,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进地热供暖,把地热供暖作为防止雾霾的有效抓手,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把地热供暖纳入到城市集中供暖配套管理序列中,统一规划。

全自动野外地温监测系统/冻土地温自动监测系统

地源热泵分布式温度集中测控系统

矿井总线分散式温度测量系统方案

矿井分散式垂直测温系统/地热普查/地温监测哪家好选鸿鸥

矿井测温系统/矿建冻结法施工温度监测系统/深井温度场地温监测系统

TD-016C型 地源热泵能耗监控测温系统

产品关键词:地源热泵测温,地埋管测温,浅层地温在线监测系统,分布式地温监测系统

此款系统专门为地源热泵生产企业,新能源技术安装公司,地热井钻探公司以及节能环保产业等单位设计,通过连接我司单总线地热电缆,以及单通道或多通道485接口采集器,可对接到贵司单位的软件系统。欢迎各类单位以及经销商详询!此款设备支持贴牌,具体价格按量定制。

RS485竖直地埋管地源热泵温度监测系统【产品介绍】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利用土壤作为埋地管换热器的热源或热汇,对建筑物进行供热和供冷.在埋地管换热器设计中,土壤的导热系数是很重要的参数.而对地温进行长期可靠的监测显得特别重要。在现场实测土壤导热系数时测试时间要足够长,测试时工况稳定后的流体进出口及不同深度的温度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地埋测温电缆的设计显得尤其重点。较传统的测温电缆设计方法,单总线测温电缆因为接线方便、精度高且不受环境影响、性价比高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地埋管及地源热泵系统进行地温监测,因可靠性和稳定性在诸多工程中已得到了验证并取得了较好的口啤。

采集服务器通过总线将现场与温度采集模块相连,温度采集模块通过单总线将各温度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发到总线上。每个采集模块可以连接内置1-60个温度传感器的测温电缆相连。 本方案可以对大型试验场进行温度实时监测,支持180口井或测温电缆及1500点以上的观测井温度在线监测。

文章来源:《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网址: http://www.zgzyzhly.cn/zonghexinwen/2020/0713/371.html

上一篇:政经谭 | 自然资源部地利用计划管理新规 央行
下一篇: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重点及盈利模式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投稿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编辑部|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版面费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论文发表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